进入新世纪以来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政府也逐步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企业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传统行业中的企业更是如此。然而,不是所有企业的转型发展都一帆风顺,许多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进入了误区,浪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却收效甚微,甚至导致破产倒闭的也不在少数,尤其以实体经济中制造业更为突出,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转型进入瓶颈或失利的主要误区之一,便是错把转型发展看成单纯的转行发展。
一、转型发展不是单纯的转行发展
面对国家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不同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做出战略调整,采取多元化经营去试图扭转所处的不利局面。但是,国内许多企业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星族现象”,不是建立在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战略四要素的分析和论证之上,而是存在盲从现象,缺乏独立的判断,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看到当前别的行业有利可图,就去效仿。钢铁、煤炭、化工、制造等行业曾经都出现过大规模的跟风行为,最终导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甚至有的企业产能尚未释放,行业便进入严冬,最终导致企业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企业如果没有做足准备,没有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没有稳定的市场和客户基础,盲目地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失利的风险就会加剧。
企业转型发展不是简单的转行发展。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做支撑,欣欣向荣的行业里面依然会有经营不善乃至倒闭的企业。转行发展并非都行不通,国内外许多知名的企业在转行过程中表现优异,比如,万达集团通过转行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成功地将自身从房地产等重资产为主的企业转向以商业、文化、金融等轻资产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并成功跻身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第385位。类似这样的企业案例举不胜举,但这不足以说明转型发展和转行发展两者之间可以等同。错把转型发展看作单纯转行发展的企业,成功只是偶然事件。
二、转型发展需要转变发展理念
业内对转型发展的认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不同企业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孤立地看待每种说法无异于盲人摸象,得到的结论都是片面的,应当从管理学原理的角度出发,从系统和整体的视野去理解企业的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指跳出原有的框架和思维惯性,把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重新组合,力求使发展的理念、模式和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改变原有的现状,谋求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转型发展不是企业完全离开原有的业务领域和行业,而是在现有领域和行业基础上所进行的有针对性地拓展,不是完全进入陌生的领域,在传统的行业不乏有转型成功的案例。
老干妈几十年如一日地专著于食品行业,不涉足虚拟经济,照样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华为一直专注做自己熟悉的通信技术领域,专注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客户提供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不盲目跟风上市,反而取得骄人的成绩,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获得第129位;神华集团面临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不利局面,成功地将企业以煤炭领域为基础,开展相关多元化布局,发展成为产运销一体化的大型能源企业,且在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获得第270位,足以可见转型发展带来的成效。因此,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的理念。
生产要素是稀缺的,如何让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产生更多的效益,是企业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转型发展要以企业整体的效益观为出发点,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试图变革企业现有的发展模式,从而谋求最终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还是底层的员工,都要深刻领会转型发展理念,否则,企业的战略规划就只是一纸空文。
三、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价值附加和延伸
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价值创新所带来的价值附加和价值延伸,缺少了价值创新,转型很难成功。通常来说,转型发展以及价值创新往往更需要企业具有工匠精神,更需要企业专注已有的熟悉领域或行业,通过对现有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以求带来产业链的价值附加和价值延伸,进而实现价值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获取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样才能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
当前,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影响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为特点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给面临困境的传统产业带来一线生机,面对此背景,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大部分企业都提出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发展,但真正做到利用“互联网+”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升企业效益,并以此来获取更多创新力的企业却为数不多,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加速产业布局,成功从传统零售企业转型为零售、物流、金融三大业务并举,并加快在物流和金融板块的竞争力和运营能力,全面提升集团整体的竞争实力。许多企业的转型发展仅停留在“赶时髦”阶段,实则在新名词下走旧路子,更不用谈及价值附加和价值延伸。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没必要非要通过转行来实现转型。当企业所处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要做的就是转变发展理念,找准自身发展存在的瓶颈,利用外部发展机遇,整合并优化配置自身的生产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经营之中,创新生产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带来价值附加和价值延伸,实现价值创新。
转型不是简单的转行,也不是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更不是在毫无竞争优势和实力的前提下还动辄数亿投资做非相关多元化,这样的做法只能加重企业的负担。
因此,企业的转型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尤其是企业的决策层,可借助外部智囊和咨询机构,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和发展模式,做好战略分析与决策,为企业的瓶颈找出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杜绝朝令夕改对企业资源带来的最大浪费;其次,要弘扬工匠精神,专注企业擅长的业务领域,不失时机地借助机遇适度拓展,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才最容易做到真正意义的转型;最后,把握转型的关键之处,没有价值创新,何谈价值附加和价值延伸,更别提带来新的价值,那么,转型发展也只能沦为简单的转行发展,之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依旧会在新的行业中重复出现,企业的转型也只能成为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