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狗是做什么的(运营的工作内容及岗位介绍)

一、运营的种类

运营的种类繁多,很多大拿们的书里其实都归类过,包含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渠道运营、新媒体运营、电商运营、社区运营、社群运营、游戏运营、品类运营等等……

在古典互联网里,如果能在某一类里面深耕,成为这个领域的大牛的话,基本上就能吃的很开了。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对运营的要求早已升级成了一专多能。希望你即能写文案,又能做策划,还能维护社群,手上还有KOL的资源,最好还能把需求文档给写了。当然如果你看不懂数据,那还是早点转行吧。

所以有时候觉得运营真的挺惨,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碎的活儿,到头来可能连个方法论都很难整理出来。你看看市面上产品、技术的书比比皆是,再翻翻运营的书,能看的可能一只手数的过来吧。

图片[1]-运营狗是做什么的(运营的工作内容及岗位介绍)-蚂蚁笔记

二、运营的内核

我想起以前做账号的时候,和团队的小伙伴时不时地会讨论一个问题:

我们希望这个账号的内容给什么样的用户看,希望这些用户1年之后又会是怎么样的,3年之后呢?是要迎合他们,还是和他们一起成长?

小到一个策划、一个账号,大到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平台,肯定都有自己的目标用户,没有什么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全人类。产品通过提供特定的功能来满足目标用户的某些需求,从而获得用户的下载、使用和信任,这就是一个产品的价值。

产品做出来了,得让用户知晓,让用户使用,让用户产生价值,并希望他们一直用,这个时候运营该上场了。这里并不是说,产品出来之前,运营不需要参与,而是运营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会凸显一些。(现在其实有很多公司或者团队,在做业务的时候,产品先做,做完了交给运营,这种流程的话基本上不可能把一个产品或者业务做好的。)

所以我觉得,运营就是一个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传递产品价值的岗位,是用户和产品之间的桥梁。

举个例子,如果是新闻客户端,那么产品的价值就是及时传递全面、客观的新闻资讯,而不能因为追求流量像火车站的地摊小报一样用“赵本山死了”、“刘德华去世”的假新闻来吸引眼球,获取用户。但如果你只是一个内容平台的话,似乎这种内容不可避免会占据一些版面。

图片[2]-运营狗是做什么的(运营的工作内容及岗位介绍)-蚂蚁笔记

三、运营的日常工作

运营就是围绕产品价值,通过运营的手段,让用户进来并留下来。但我们见过太多的产品和业务,为了完成“让用户进来并留下来”的任务,忘记了本该传递“产品的价值”。

比如婚恋网站,初衷是为了让单身男女能更高效的配对,但为了能有更多的用户以及收入,有些平台就会设置一些机器人和真人匹配;还有为满足充值用户的需求,将一些条件不符合的人包装成高富帅、白富美推荐给用户,完成充值包中的服务。

四、运营另外一个重点是,人

在增长横行的年代,数据成了重中之重,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略掉用户。用户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又一个excel表里的数字、百分比。运营做的所有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用户,是人。

相传张小龙做QQ邮箱的时候,给团队制定了1000/100/10”行动,那就是:要求每个产品经理,每个月要去论坛看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并回复、关注100个用户博客,做10个用户调查。

我以前做账号的时候,也会和团队一起,每天把账号下的3000-4000条评论全部看完,然后定期总结,调整账号运营的细节。到后面评论实在太多,就只能挑着看了。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每当一个网络热词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立马会跟进,放在标题里或者内容中去。但其实有不少用户反馈,看不懂什么意思。我们讨论后发现,用户对这些新鲜网络用词、热门梗是有时间差的,很多人在火了之后的一周甚至一个月才接收到,只是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很火,其实大部分用户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团队决定之后的内容,使用日常汉语3000字就足够了。

图片[3]-运营狗是做什么的(运营的工作内容及岗位介绍)-蚂蚁笔记

直接和用户接触,定期获取他们的反馈,再结合他们的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理解和判断,会更方便我们做好运营工作。但留言、评论、反馈和数据都是辅助工具,而不应该被这些带跑,变成了只会迎合他们。

不然当我们看到用户爱看擦边球、耸人听闻、猎奇类的内容,短期内CTR高,消费时间长,我们就一味灌给他们这些东西,时间长了数据肯定会下来,用户也会流失。

再比如众所周知的微博修改时间线排序,用户反弹非常厉害,还有一些互联网评论人士评价为“损害用户体验”“降低逼格”。但后面事实证明,微博产品不仅不是不懂用户,而是很懂用户。用户在使用改版之后的微博,嘴里骂着“时间线怎么乱成这样了”,手指不停地下拉刷新,后续的数据也证明了调整时间线获得了成功。

五、不要自嗨

要理解用户,更多的是需要去理解人性,这些在数据里面是看不到的。人性之复杂,复杂到没有谁能简单说清楚,我们只能深度生活多观察多交流,再借助一些大师的书帮助我们理解。

我们开展选内容、做策划、搞活动等等运营工作的时候,其实是基于一些经验和数据来做决策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你对用户的理解,而不应该陷入一种自嗨型运营的状态。更不能不关注用户反馈、不看数据,以我觉得打遍天下。

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朋友在转自己公司或者部门策划的H5、营销等活动,自己公司的人玩的不亦乐乎,看到同事们在转,非常开心,营造出了一个“爆款”的氛围,这种其实都是自嗨。

THE END
点赞7